关于南亚语系人群的地理起源和史前迁徙方向,几十年来一直有较大争议。目前遗传学方面的证据主要支持两种相互矛盾的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南亚语系人群在印度次大陆起源,后来向东迁徙扩散到东南亚;而另一种假说则认为南亚语系人群是在东南亚大陆起源,后来向西迁徙扩散到印度。
为了系统探讨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团队与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合作,在柬埔寨、泰国和中国云南系统采集了22个南亚语系人群的646个男性样本,并详细分析了这些人群的Y-染色体DNA遗传多样性。其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自然系列刊物《科学报告》杂志上。
颇具争议的问题
现代人在20万年前从非洲起源,于大约10万年前开始从非洲向其他地区扩散。然而,现代人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路线迁徙到亚洲一直是颇具争议的问题。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助理研究员张晓明、安徽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廖世玉和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副研究员祁学斌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张晓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代人的祖先大约在10万年前从非洲大陆走出后,沿着‘南线’的海岸线,在约6万年前经印度次大陆到达了东南亚大陆,之后一部分人群向南扩散到了广阔的太平洋岛屿、美拉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区;而另一部分人群则往北迁徙进入了东亚。这些祖先人群在迁徙到东亚大陆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迁徙扩散和人群流动过程造就了如今该地区人群的分布格局,目前尚不太清楚。”
以整个亚洲范围为例,现代人群的语言语系可以划分为八种语系,分别是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分为汉语语族和藏缅语族)、侗傣语系、苗瑶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德拉威语系和印欧语系。使用共同语言语系的人群间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相对来说他们有着较近的共同祖先和共同的遗传背景。
然而,从语言语系的地理分布格局去探讨使用这些语言的人群的起源迁徙和扩散流动历史比较困难。
“因此,从人群的遗传学角度去探讨语系的起源和扩散历史成为了较为理想的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南亚语系为例,以该语系大范围人群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这一地理分布广泛的语系的起源和扩散历史,为进一步揭示现代人的祖先人群后期在亚洲内陆的迁徙和扩散历史提供一些线索。”张晓明告诉记者。
提供新的研究角度
南亚语系是世界第八大语系(使用人口约为1.04亿人),主要分为两个语支:蒙达语支和孟高棉语支。蒙达语支分布于印度的东部、东北部和中部,而孟高棉语支的分布从印度东北部延伸到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马来半岛和湄公河三角洲流域,甚至中国的云南(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和布甘人等)和广西(巴琉人等)都有分布。在东南亚的柬埔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南亚语系语言是很多民族的母语,在柬埔寨和越南更是成为了他们的官方语言。柬埔寨人几乎全部都属于南亚语系人群。
宿兵团队与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合作,在柬埔寨东北部的三个省份(拉塔纳基里省、上丁省和桔井省)采集了14个土著民族共1000多份样本,对这些土著人群进行母系遗传学系统分析,发现这些南亚语系人群携带有非常古老的母系遗传世系,代表了早期现代人约在6万年前最早到达亚洲南部的祖先的隔离后裔。
“该研究不仅为东亚人群的早期定居模式提供了群体遗传学证据,并为揭示其在迁徙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宿兵说。
宿兵告诉记者:“我们进一步系统采集了泰国北部(7个民族人群)和中国云南(布朗族、佤族和德昂族)的南亚语系民族人群的样本,与以上柬埔寨土著民族的样本一起(共646份男性样本),系统分析了南亚语系人群的Y-染色体DNA(父系遗传)遗传多样性,发现东亚地区特有的Y-DNA支系类型O2a1-M95支系是这些南亚语系人群最主要的父系支系类型。另外,在对这些人群进一步进行基因分型时,发现O2a1-M95支系的下游还可以细分或更新为5个分支。”该研究结果不仅提高了人Y-染色体O2a1-M95支系的分辨率,还为探讨该地区语言的多样化历程和人群的流动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父系支系O2a1- M95在所有南亚语系人群中的频率均非常高(平均约为65%)。这一支系在旧石器晚期约4万年前~2万年前起源于中国南部的侗傣语系人群中,并在末次冰盛期(2.6万年前-1.9万年前)后约1.5万年前大面积扩散到了东南亚,而后在约1万年前向西扩散到了印度次大陆。
这一支系的扩散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南亚语系人群在整个亚洲南部的迁徙与扩散以及与多个不同语系人群的融合,而这个过程具有性别特异性融合的特性,即主要是迁徙的男性与本土的女性婚配融合。
最大的挑战
“柬埔寨人饮食方面的习惯比较特殊。他们喜欢生吃各种野菜,特别是长在湄公河边的野菜。柬埔寨人还特别喜欢吃甜味,在野外调查期间,科研人员都自带白糖,吃饭时总要往自己的碗里加很多白糖。”张晓明说。
据科研人员介绍,土著民族的生活水平非常低,大都居住在大江大河两岸,靠自然生活,个别民族还过着半农半采集狩猎的生活。到了雨季,他们都到森林里去采集狩猎,只有老人、孩子留守。
“饮食习惯和闷热潮湿的天气是我们在野外调查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吃的方面,由于很多菜都比较甜,只能多吃米饭,或者买些烤玉米和红薯等。”张晓明坦言,“天气是最大的挑战,经常下雨,很多蚊子,我们最担心疟疾传染。下雨天车子根本到达不了村子,经常只能负重长途跋涉。有时,车子还会陷到泥巴里停滞不前。”
“而此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为东亚人群早期的起源和迁徙历史提供新的证据。另外一个是肤色基因的进化和抗疟疾的遗传基础研究。”宿兵告诉记者,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群的迁徙扩散和人群间融合的历史以及其中一些疾病的传播模式,有助于了解东亚人群肤色变浅的遗传机理,以及抗疟疾药物的开发和改进方面的研究。(来源:中国科学报 郭爽)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