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工作做法 > 理论研究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科普该长什么脸

媒体:《中国科学报》 (2015-11-04  作者:王大鹏
专业号:灞上人家 2015/11/5 9:14:23

近日,笔者与某资深科普图书策划人士交流科普图书编辑出版问题时,学到了一个新词——“科普脸”。其大致意思是,传统的科普过于刻板,有些居高临下,有些千人一面,只重结果而不重效果。

这显然是对科普的刻板印象,就好像一提到科学家时产生的刻板印象:穿着白大褂,鼻梁上架着一副厚镜片,或者拿着放大镜,全神贯注地盯着实验设备,再“邪恶一点”可能就是胡子拉碴,不修边幅……

正如科学家的形象会影响科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对科普的刻板印象也会降低或者损害科普应该发挥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公众需求多样化、科普渠道多元化、科普信息化的情境下,“科普脸”是否应该有所改变呢?如果是,那么当代科普又应该是什么脸呢?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被比作“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的理想状态是两轮齐动,双翼齐飞。但如果科普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又如何吸引公众爱上科学呢?

科学是公民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让公众喜欢、信任科学,科普就需要与多元的文化进行竞争,以获取公众的芳心。无论我们说科普要接地气,要量体裁衣,要坚持受众导向,还是要从需求出发,无非都是强调科普要满足不同公众群体的不同需求,而这必然要求科普要“因地制宜”,改变刻板印象。

科普的作用并非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想让科普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持续地发挥出来,必然要求科普顺应潮流,迎势而动,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非“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此外,科普更多的时候应该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即便应急科普也是如此。因此,科普也不应该老“端着”,而应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定制化和个性化推送和服务。

“科普脸”的背后,也隐藏着希望科普适应新常态、适应公众多元化需求的期待。只有让科普做到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能让公众爱科学、用科学。

那么,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科普应该呈现什么样的面孔呢?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比喻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可能比较恰当,不同公众的需求必然不同,需要的科普面孔也不尽相同,但是其中应该有一些共性的特征,比如科普应该接地气,形成多元互动、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局面。

当前,科普信息化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渠道和越来越多元的公众需求,是时候让科普“变变脸”了;而在变脸之前,我们也应该仔细研究一下公众到底需要什么,这样科普的脸才能变得得体、到位。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5-11-04 第1版 要闻)

阅读 652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