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工作想法 > 热点评论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因水而兴因水而润

媒体:西安日报  作者:闫珅
专业号:灞上人家 2015/6/30 8:48:22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绕长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渭泾分明,曾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两千多年前,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用华丽的词藻向人们描述了“八水绕长安”的美丽景色。“八水绕长安”的人文胜景和历史传奇,就从这里开始。

斗转星移,时至今日。受到生态退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影响,到20世纪末,“长安八水”水量衰减,污染严重,堤岸破损,满目疮痍;“八水绕长安”盛景成为历史,不复存在。

为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进入21世纪,西安市在城市局部实施了部分河系、湖池治理工程和引生态水进西安城工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骤增,也促使“长安八水”逐渐变为城中河,于是便有了“八水进西安”之称。但无论是“绕”还是“进”,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安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脆弱等问题。

立润破局,谈及“八水润西安”的源起,2012年是个可以载入史册的节点。当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将“八水润西安”工程列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8月10日,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在调研水务工作暨“八水润西安”工作时,要求市水务局高标准做好“八水润西安”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制订实施方案,加快治理步伐,尽快将西安丰富的水系展示好。市长董军在听取水务工作汇报时提出:要立足长远、高起点地搞好“八水润西安”规划,加快推进实施。

“八水润西安”总结归纳起来,就是实施“571028工程”,即建设5条生态引水体系,打造7片湿地,生态修复10条河系,新建、改造提升28座湖池。按照规划,到2020年,西安将建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应急备用,再生水、雨洪水等非传统水资源有效补充”的城市供水保障体系,以及“自然河流为主轴、人工水系为主线、湖池湿地为核心”分布均衡,功能完备的水生态修复保护体系。全市主要河流均得到有效治理,水面面积将达到7.6万亩。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八水润西安”工程成效斐然,已相继完成10条河流主要河段生态治理工作,新建高标准堤防386公里;建成“九湖十湿地”,新增生态水面8260亩、湿地面积1.79万亩,提前一年,达到“三年效果初现”的规划目标,西安城市水环境持续向好,得到了市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韵。盘活水资源,修建湖、池、库,让八水。滋养城市,让城市灵动起来

2015年5月8日上午10点50分,继黑河引水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水源工程——李家河水库,历经5年多时间建设,开始正式向城市供水。

随着水库通水阀门的开关开启,8分钟后,来自秦岭山中的清澈泉水流入大坝后的电站汇流池,经输水隧洞、新建总干隧洞、总干渠、引岱干渠、压力管线流向西安的白鹿原水厂,经过水厂净水处理后进入到城镇居民家中和企事业单位。

作为“八水润西安”的重点项目,李家河水库将向东郊200万市民供应来自秦岭的山泉水,让那里的居民告别地下水与渭河水。

为了保障城市持续健康发展,西安在不断加强黑河供水系统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先后建设引乾济石、引湑济黑等两大调水工程,此后三五十年内,西安城市供水都将得到有力保障。

河流孕育文明。渭河作为大西安的母亲河、城中河,其治理工程不仅要让渭河水质改善,河滨生态景观提升,还应让它承载发挥人文景观功能,使渭河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这项全省重大民生工程,历届省市领导都十分关注。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也走在了全省前列。

“陕西渭河全线整治工程规划架设桥梁54座,西安段需架设21座,工作量占到全省总量的38%。其中全省渭河治理工程中规模最大的桥梁——灞河入渭口防汛交通桥目前已宣告建成。周至、户县等区县所承建的桥梁也已基本完工。”西安渭河建管处工程部部长王伟告诉记者。

“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最长的滨河大道。”这是西安市水务局局长杨立对渭河西安城市段184公里综合治理提出的目标。记者来到周至段黑河入渭口大桥上,看到桥面宽阔,可双向四车道通行,按照公路四级标准建设,堤岸两旁水清、岸绿、景色美。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人水和谐、焕然一新的渭河西安段,将成为西安市民又一休闲好去处。

据了解,渭河全线已建成以灞渭桥为代表的桥梁7座,以西安湖为代表的人工湖池14座,以灞渭河口湿地为代表的湿地3处,全面实现了“渭河三年变清”的计划任务。下一步,还将结合黑渭、涝渭、泾渭等河口湿地建设,着手渭河西安段16万亩滩区整治工作,力争早日让市民受惠。

在社会走向生态文明的当下,恢复八水盛景,重现水润西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八水润西安”工程这一整套水系保护、利用、整治、开发、提升工程,连通了西安城市“库、河、湖、池、渠”水系网络体系、防洪安全体系、水生态修复体系、水资源体系和水景观文化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水润度,让水滋养西安城,整个城市也变得灵动而更添韵味,美丽西安、生态西安效果初现。

进。保护秦岭水源地,让水流入西安,留在西安,让八水活起来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拥有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54条较大的河流流经这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条。除了渭河、泾河、石川河川流而过之外,其他的51条河都源于秦岭北麓和骊山丘陵,在境内汇入渭河。

库峪河是长安与蓝田的界河,河水汇入浐河后再流入渭河。去年夏秋之交的雨季记者来到此地印象深刻:河水从山中涌出,不断上涨的水面几乎要越过河堤,河水呈黄色且湍急。村民说,若是大暴雨,走桥就过不到对岸去了。

近日,记者旧地重游,“八水润西安”规划之一——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18公里长的河道两旁随处可以看到大型机械在清理乱石滩,杨庄街道涉及的6个村庄,已完成3个村庄的堤防建设。不仅如此,两岸的绿植也将加倍,“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景观长廊年内便会形成。

与库峪河相同,今年西安将全面完成总投资68808万元的34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155.67公里的堤防将成为新的生态景观,让更多的水流入西安。

“自愿”进西安的中小河流得到重塑,“八水润西安”在“进”字上不断做文章。以“长藤结瓜”的形式引进了大峪水,这项工程让大峪水库的水流经航天湖、杜陵遗址公园的湖、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等水域,连贯出了多条景观水,实现了城市景观水循环,改善了水景水质,让景观水更清澈,让八水活起来。

此外,“水绕汉城”之景也在逐步实现。通过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治理汉长安城西边和北边城河遗址,恢复汉长安城遗址内的“沧池”,届时又将新建水面300亩。专家推测,最终形成的湖面面积近千亩,连通了北客站与汉城湖的水面,游客可乘船到达北二环。

大水兴市,小水富民。

“大水”工程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生态基础设施项目,重构城市水系。将秦岭水系引至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兴庆湖、团结水库等,形成连续串联运行模式,使涓涓细流穿城而过,八水活用让一批“生态灾区变成生态新区”,变“八水”绕城为“八水”进城。

“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团结库、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系新格局渐渐形成,更多水源的进入,使西安成为拥有“大水面”的西部山水之城。

惠。不断改善水质水景,让八水带来更多福祉

“八水润西安”工程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最深的民生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天下风光何处好?八水三川,自古长安道”。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汉城湖龙舟竞技,周至沙河游人如织,护城河、浐灞湿地公园等城市新增亲水景点迎来了八方游客汇聚西安,玩水观古迹。三年来,“八水润西安”工程,给这座城市和市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变化。

记者从市水生态办获悉,继去年端午小长假期间,“八水润西安”工程部分水景观景点接待游客129万人次,今年接待人数又创新高,达180.71万人次,占全市端午小长假接待游客总人数的60%以上,较去年同期增长39.26%。

近年来,随着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亲水游逐渐成为市民休闲旅游首选。西安市为了让“八水润西安”工程真正惠及市民,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工程建设、做好后期运营服务等举措,切实为群众提供休闲便利。目前已运行的“八水润西安”工程水景观工程中,4A级以上景区达到4处,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达到9处;为了切实服务群众、丰富群众娱乐文化内容,各大水景观景区在端午节期间,增加了龙舟赛、帆船赛等亲水观赏性活动,汉城湖龙舟赛、长安码头名校赛艇对抗赛等已成为西安节假日水上运动品牌活动。全市绝大多数“八水润西安”工程水景观景区实现免费开放,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群众旅游成本,加之环境优美,增强了市民群众出游意愿。

人水和谐、亲水而居是很多西安人的梦想。市民郑超在浐灞生态区居住,早起便来到家门口新建成的滋水湖公园散步锻炼身体,他告诉记者:“以前水面积很小而且夏天时也比较臭,我们都是避而远之。而经过‘八水润西安’工程对浐河城市段的提升改造这里环境恶劣的区域如今已经变成了水清鱼跃、林深树茂的浐灞生态区滋水公园。”

新建成的浐灞滋水公园是我市“八水润西安”工程浐河城市段综合整治提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修建跨河景观桥、河道清淤和两岸环境提升整治等,改善了浐河入灞口周边的生态环境。

而曾经是挖沙成灾、污水横流的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如今更是成为草木葳蕤、水鸟翩飞的生态国度,充满野趣。经过千亩湿地的净化,水体质量明显提升。从长得分外茁壮的绿植梢上,从水鸟快乐的叫声中,都可以看出它们对这方水域的喜爱。治理后的水环境使得周边生物链逐步恢复,水生物明显增多。工作人员介绍说,浐灞生态区的鸟类已由过去的60多种增加到了200多种。除了白鹭、天鹅等珍稀鸟类,还曾有火烈鸟做客湿地,给大家带来不少惊喜。

西安市民从排队打井水到吃上安全放心来自秦岭深处的山泉水,从在垃圾遍布的荒滩摘野菜到如今徜徉“关中江南”湿地公园。如果说“八水绕长安”“绕”出了一座古城,“八水润西安”则赋予了这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机与活力,一条条波澜沿着城市的脉络纵深、延展,所到之处润出了发展,润出了生机,润出了幸福,为市民带来更多福祉。

八水“绕”长安,成就了长安十三朝帝都辉煌历史;八水“润”长安,从“绕”到“润”,一字之差,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这涵盖了“绕、韵、进、惠”的理念与追求;一字之差,提升了西安治水的历史文化气息,未来西安将呈现出“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景象,生态型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必将实现。

荒滩变装“江南范”

“这景象是周至吗?就是沙河那个地方?难以想象,我穿越了?”一位游客将沙河湿地公园图片传到网上,远在他乡的周至人留下了这样的评语,不敢想象图中碧波荡漾、人水和谐的美景就是家门口昔日的沙河。

“荒滩变绿洲,原本荒芜的河道和两岸遍地的杂草丛变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水域、湿地。”在公园里经营便利店的张勋感慨道。生活在沙河湿地公园周边的人们有这样的感受,这种改变,变的不只是一片水,更是一种生活。两年间,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沙河”,让越来越多的西安人为之向往,因为,这是一条别具江南风韵的水街。

“以前的沙河就是烂河滩,杂草、野菜遍地生。”张勋三十出头,打他有记忆开始,沙河就是家门口那条烂沟沟,曾经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生态破坏严重。然而,张勋的父亲就在这条水沟旁开着一家杂货店,小本生意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计。“在城里看到了随处可见的便利店,货源丰富,供销旺盛。没敢想,家里的杂货铺有天也能变身便利店。”张勋说,“景区游客多了,经营根本不发愁。”借着荒滩变身“江南范”,张勋家的杂货铺也改造升级成了便利店。今年端午节期间,沙河湿地公园接待了近63万人次来亲水、游玩。

沙河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沙河景观三期工程,“沙·沙河——中国第一水街”建设以秦岭为背景,让城市建筑与自然素材相呼应,利用自然素材建立环境标志物,体现河流本身亲切的人性尺度;加强新城与河岸之间的景观与空间联系,提高人们的亲水性与水岸的可达性;通过休闲性与活动性的娱乐设施规划,创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重点空间,整个景区花费8亿元巨资打造,逐渐成为了周至县城的中央公园和“开放式会客厅”。

这里集江南水乡风情与关中民俗特色于一体,水域开阔,颇具江南风韵。无论是岸上的喷泉、瀑布、流水景观,还是河堤旁的溪流、湖泊,水流无处不在。时值周末,放松心情的市民游客三五成群,或是在小溪里逛街,或是在河流里嬉戏、泛舟,或是坐在水边品小吃、赏民俗。水面上,白鹅嬉戏。几条竹质小船静静地驻在岸边,盈盈长柳垂在水边,伴着船檐上的红灯笼,悠然祥和。

科学规划,精细实施。三年调动民间资本52.27亿元

“八水润西安”——这是一个城市对自己的生态水系和水源工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城市千百年来对水的梦想与渴求,更是对历史深处昔日荣光的向往。水,承担起了连接一个城市历史与未来的重任。

工程首先从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入手,在短短半年时间里,通过水利技术人员实地踏勘、咨询工程院院士、举办八水论坛、开展网络民间问计、专家反复论证等环节,以“保水、引水、治水”为重点,以再生水、雨洪水为主水源,按照“保护利用现成的,改造提升原有的,科学规划未来的”工作总思路,实施“571028”工程。

编制制定了《“八水润西安”规划项目建设任务分解安排》,以及《“八水润西安”工程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加强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建审手续,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争取中省水利建设投资18.02亿元,从2014年起,市政府将水源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亿元建设资金专项用于重大水源工程建设。同时,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共吸引市场资金52.2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

工程同时实施以奖代补,制定《“八水润西安”工程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从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对工作推进快,质量效益好的责任单位予以奖励。同时,我市开展了“八水润西安”工程示范实验区的创建,已确定了首批10处示范项目,将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工程启动以来,备受各方关注。中央及省市领导亲力亲为,累计70余次莅临工程现场,实地查看工程进展情况,现场督导工程进展。“八水润西安”工程亮点纷繁,引来众多媒体关注,3年来,中央及省级媒体多角度、全方位,近190次关注并报道了“八水润西安”工程的最新进展,向世人展示了水润西安新变化。

观 察。“八水润西安”的意义解读——周荣

水是文明诞生的摇篮,也是文明存续的命脉。西安的城市发源、辉煌,水都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长安八水作为古都西安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从古至今都影响着西安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发展。

西安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极为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西安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西安将“八水润西安”工程列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视察中对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评价,并提出了“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的要求和“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目标。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西安的生态水平在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八水润西安”是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陕讲话精神的重要支撑。

“八水润西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于西安而言,推动“八水润西安”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实践,是改善西安城市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提高人民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八水润西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部署,西安仍有很多工作要完成,一方面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仍有待加快推进,另一方,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也对西安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艰巨的发展任务,水资源将在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解决好城市的用水问题,西安才能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最终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因此,“八水润西安”将会为西安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资源基础。

“八水润西安”是大民生战略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的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4年西安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100元,接近6000美元大关。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安也深刻认识到城市不仅是经济、文化的聚集区,更应是宜居之地。让城市居民都能健康、幸福地生活,这是大民生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应有之义。“八水润西安”建设的逐步推进,极大地改善了西安的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优美的居住条件和亲近自然的机会。“八水润西安”的提出正是基于大民生的发展理念,是西安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安这座千年古都迎来了“一带一路”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历史机遇,随着“八水润西安”建设的逐步推进,在生态文明的滋养下,西安必将走向更为美好的未来。(作者系西安市社科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所长)

阅读 2146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