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领导活动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世界湿地日 | 湿地保护与恢复 为现在 为未来

媒体:原创  作者:大自然保护协会
专业号:大自然保护协会 2023/2/2 9:57:13

图片

摄影:Mark Godfrey/TNC

湿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6%,但它却是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地球上40%物种依赖湿地生态系统栖息和繁衍;湿地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几乎支持了全部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盐生生物群落,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湿地可以被称之为“生物超市”,它可以生产大量的食物,吸引和维持无数的动物物种。湿地与人类生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然而,湿地亦是萎缩、丧失和退化速度最快的生态系统之一。来自联合国官网的资料[1]显示,湿地的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自1970年以来,短短50年内,世界上35%的湿地已经消失。农业和建筑排水和填充、过度捕捞和资源过度开发等人类活动,以及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湿地的快速流失。

2023年2月2日第27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修复”(Wetland Restoration)。在本文中,小自将为大家介绍关于湿地的基本知识、什么是湿地恢复、湿地恢复与鱼类关系等内容,并以长江流域鱼类栖息地保护为例进行说明。

[1] https://www.un.org/en/observances/world-wetlands-day

图片

快速了解我们的湿地

什么是湿地?2022年6月1日起施行的《湿地保护法》指出,湿地是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

根据《湿地公约》(Ramsar Convention)的分类系统,湿地可被分为三大类,即:海洋/滨海湿地,如海草层、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沼泽等;内陆湿地,如湖泊、河流、泥炭地、灌丛沼泽等;人工湿地,如水库、水稻田、盐田甚至废水处理场所。

我国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湿地公约》划分的42类湿地在我国均有分布。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 2020 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我国湿地面积约 5634.93万公顷。根据《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以下简称“湿地保护规划”)的划分,我国湿地包括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沼泽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不含养殖水面)、沟渠、浅海水域等类型。

湿地保护与恢复/修复

图片

青海若尔盖湿地 | 摄影:张小全/TNC

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独特,不仅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固碳储碳、涵养水源、提供生物栖息场所等生态功能,还具有蓄洪防旱、补充地下水、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丰富旅游和野外科学场所、传承文化等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湿地与气候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湿地不仅对一定半径范围内的小气候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同时湿地拥有很强的碳汇能力,利用湿地应对气候变化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极为关键的作用。

湿地恢复/修复(Wetland Restoration)是指对原有或退化、消失湿地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通过自然或人工方式进行处理,以恢复其自然功能。具体实践包括:重建原湿地以及复原/修复已退化湿地的生态完整性自然结构和自然功能。[2]

对于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湿地保护法》确立了“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前文所提及的湿地保护规划提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行最严格的湿地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进行有效保护;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科学修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安排中央投资98.7亿元,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2000余个,修复退化湿地面积700多万亩,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2021年我国又新增和修复湿地109万亩。

[2] https://www.epa.gov/wetlands/basic-information-about-wetland-restoration-and-protection

湿地保护与恢复益于鱼类资源

图片

长江鱼类 | 摄影:杨波/TNC

湿地能够处理并过滤掉水中多余的营养物质和沉积物,从而改善水质;湿地可以在雨水进入大河和小溪之前减缓其流动速度,以增加蓄洪量。更重要的是,湿地为野生生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更是许多鸟类、鱼类、两栖类动物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湿地是重要的鱼类洄游通道和天然的卵场,在幼鱼成熟、进入溪流之前,湿地为它们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湿地还为一些寻求保护的小鱼提供重要的避难所,使其免受大型捕食性鱼类的侵害。保护湿地能有效丰富鱼类资源,同时使珍稀特有鱼类资源衰退趋势得以遏制,种群数量增加。

案例:长江流域鱼类栖息地保护

图片

何王庙长江故道朝霞 | 来源:TNC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是中国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湿地面积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0%。前文所提及的湿地保护规划提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集中分布着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内陆滩涂以及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等湿地。据统计,长江流域分布着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仅鱼类就有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

为了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修复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和物种栖息地,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全面启动实施“十年禁渔”。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曾介绍,得益于禁捕措施落地,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部分水域特定资源的种群数量增加。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监测到的频率增加,长江中下游“四大家鱼”等鱼类资源有所恢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中科院曹文宣院士表示“野生鱼类种群的恢复有利于长江整体生态环境的修复,更有利于为养殖鱼类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在物种资源的恢复上,要进一步做好生态修复,修复物种栖息地。

图片

湖北省监利县河王庙长江故道入口景观 | 来源:TNC

《水产学报》刊发的《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2017—2021)》论文显示,2017-2021年共采集到鱼类323种,隶属20目39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7种。鲤、鲫、鲢、黄颡鱼、短颌鲚、鲇、蛇鮈、草鱼、光泽黄颡鱼、鳜、铜鱼、翘嘴鲌、鳊、鳙为流域性优势种,渔获重量占比达到 50%,数量占比达到45%。长江鱼类资源历史变迁来看,定居性鱼类比例处于持续增加趋势。金沙江下游梯级库区蓄水后四大家鱼、鲇等鱼类比例持续上升;长江中下游鲂属鱼类比例有较大比例上升;长江口的中华绒螯蟹资源量有一定恢复;两湖仍维持鲤、鲫等定居性鱼类为主要经济鱼类。

下面,小自将为大家介绍几种恢复情况较好的长江鱼类

图片

摄影:黎明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青鱼」

Mylopharyngodon piceus

形态特征:体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无腹棱。口端位。无须。下咽齿1行。体被圆鳞。背鳍无硬刺。体青灰色,各鳍灰黑色。

分布:长江金沙江以下干、支流及附属湖泊均有分布。

生态特征:中下层鱼类。4-10月在江河弯道、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在河床深水处越冬。1次产卵型鱼类,繁殖季节为5-7月。最大个体体重可达70kg。主要摄食小螺蛳或蚬等。

图片

摄影:黎明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形态特征:体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无腹棱。口端位。下咽齿2行,呈梳状。体被圆鳞。背鳍无硬刺。体茶黄色,胸腹鳍灰黄色。

分布:长江金沙江以下干、支流及附属水体均有分布。

生态特征:中下层鱼类。觅食时也在水体上层活动。性活泼,善游泳。通常在浅滩和附属水体多草地区摄食育肥。冬季在干流和湖泊深水区越冬。繁殖季节主要在长江干流中上游产卵,产卵群体主要为4-5龄,盛产期为5月中下层。长江中的最大特体可达35kg。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水生高等植物。

图片

摄影:黎明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形态特征:体稍高而侧扁。腹棱完全,自喉部至肛门。头较大,吻钝圆。口宽,端位。鳃耙特化,彼此联合呈海绵状膜质片。体被细小圆鳞。胸鳍末端不达或伸达胸鳍基。体银白色。

分布:长江自重庆至河口区的干、支流及附属湖泊均产。

生态特征:中上层鱼类。性活泼,善跳跃。平时栖息于干流及附属水体摄食肥育,繁殖季节集群溯河产卵,冬季在深水区越冬。长江个体一般4龄性成熟,繁殖盛期为5-6月。生长快,最大个体体重可达25kg。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成鱼主要滤食浮游植物。

图片

摄影:黎明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鳙(yōng)」

Aristichthys nobilis

形态特征:体高而侧扁。腹棱不完全,自腹鳍基至肛门。头极大,吻短。口宽,端位。鳃耙呈页状,但不联合。体被细小圆鳞。胸鳍末端远超腹鳍基。体被灰黑色,体侧具许多不规则黑斑。

分布:长江中下游地区均产。

生态特征:中上层鱼类。性温和,行动迟缓,不善跳跃。未成熟个体和产后个体在沿江、湖泊及附属水体中生长,成熟时到江中产卵,冬季在深水区越冬。长江个体一般5龄性成熟,产卵期为5-7月。生长迅速,最大个体体重可达40kg。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兼食部分浮游植物。

图片

摄影:黎明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刀鲚(jì)」

Coilia nasus

形态特征:体延长侧扁,背缘平直,腹缘具棱鳞。体被圆鳞,极易脱落。无侧线。上颌骨向后伸达胸鳍基部。胸鳍上方具6枚游离丝状鳍条,向后伸越臀鳍起点。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基相连。

分布:长江中下游干、支流及附属水体。

生态特征:溯河洄游鱼类。春季结群由海入江,进行生殖洄游,在通江湖泊或长江干支流浅水处产卵。幼鱼当年顺流而下在河口肥育,秋后或者翌年入海。2冬龄性成熟,产卵时间一般4月下旬至5月底,水温18-28℃时为产卵盛期。体重可达360g,长41cm,寿命一般为4冬龄。幼鱼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

(以上资料来自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资助出版的

《长江中下游土著和外来鱼类》一书)

图片

摄影:黎明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鳤(guǎn)

Ochetobius elongatus

形态特征:体细长,略呈杆状。头微尖,稍侧扁。口端位,上颌末端可达鼻孔和眼前缘之间的下方。无须。眼较小,位于头侧正中线。鳃耙细长而尖,排列较密。腹部圆,无腹棱。背鳍无硬刺,腹鳍小,其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的正下方。体背及体侧上半部为暗黑色,腹部银白色。各鳍基部橘黄色。

分布:长江干、支流和沿江湖泊均有分布。

生态特征:鳤具有江湖洄游的习性。每年7-9月进入湖泊中肥育,到生殖季节时重又回到江河急流中进行繁殖。其食物多为动物性成分,如水生昆虫、枝角类,小鱼、虾等。鳤的生殖季节为5-6月;性成熟最小年龄为3龄,一般4龄,其受精卵在随水漂流而发育、孵化。

(资料来自《长江鱼类》)

图片

摄影:邱宁

「圆口铜鱼」

Coreius guichenoti

形态特征:体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前部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尾柄宽长。头小,较平扁。吻宽圆。口下位,口裂大,呈弧形。唇厚,较粗糙。口角具较长的游离膜质片。唇后沟间距较宽。具须1对,极粗长,后伸达胸鳍基部。眼甚小,距吻端较至鳃盖后缘为近。鼻孔大,鼻孔径大于眼径,位置靠近眼前缘。鳞较小,游离部分略尖长,胸鳍基部区覆盖多数不规则排列的小鳞片,腹鳍和尾鳍基部同样覆有若干小鳞。背、臀鳍基部具鳞鞘。侧线完全,极平直。

背鳍较短,无硬刺,外缘深凹形,第一、二根分枝鳍条显著延长,其起点至吻端与至臀鳍基部中点距离相等。胸鳍宽且大,特别延长,前数根鳍条甚长,末端远超过腹鳍起点。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腹鳍稍后,腹鳍至胸鳍基部距离小于至臀鳍起点。肛门靠近臀鳍,位于腹、臀鳍间的后1/6-1/7处。臀鳍起点至腹鳍基较至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宽阔,分叉,上下叶末端尖。上叶较长。下咽骨宽,下咽齿发达,齿略呈侧扁,第一枚齿末端具尖钩。鳃耙较短小,不发达。肠管粗,其长一般略大于体长,为体长的0.9-1.2倍。鳔2室,前室包于厚膜质囊内,长圆形,略平扁,后室粗长,为前室的2.5-4.0倍,但普遍退化,或前室极小。后室粗长,长达前室的5.0-6.0倍;或前室大,后室极细长;部分个体前、后室均大。腹膜银白色略带金黄。

体黄铜色,体侧有时呈肉红色,腹部白色带黄。背鳍灰黑色亦略带黄色。胸鳍肉红色,基部黄色,腹鳍、臀鳍黄色。微带肉红,尾鳍金黄,边缘黑色。

生态特征:圆口铜鱼为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其摄食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春、秋季摄食强烈,冬季减弱,昼夜均摄食,但白昼摄食率低于夜间。圆口铜鱼2-3龄性成熟,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重庆、四川屏山,并上至金沙江云南朵美一带。生殖季节一般在4月下旬至7月上句,以5-6月初较为集中。怀卵量1.3-4.03万粒,在具有卵石河底的急流滩处产漂流性卵,产出的卵迅速吸水膨胀并在顺水漂流过程中发育孵化。卵膜径一般为5.1-7.8毫米,卵周隙较家鱼大,卵膜较厚。水温在22-24℃时,受精卵经50-55小时即可孵出。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图片

摄影:吴金明

长薄鳅

Leptobotia elongate

形态特征: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眼下刺不分叉,长度大于眼径。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生态特征:长薄鳅喜栖于江河中上游江段,江边水流较缓处的石砾缝间,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小鱼,尤其是底层小型鱼类。长薄鳅的性腺结构雌、雄不同,雄性精巢成对,呈乳白色;雌性卵巢发育早期呈浅肉色,后期为青灰色或浅黄色。繁殖期4-7月,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漂流性卵,受精卵随水漂流发育。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结语

图片

摄影:Erika Nortemann/TNC

作为天然过滤器,湿地具有保护水源、净化生态、蓄水滞洪等作用,它通过捕获和处理包括磷、氮和沉积物在内的污染物,保护地下水和下游水域。湿地丰富的植被为鱼类和贝类提供了食物、住所、产卵和育婴区;迁徙水禽的越冬地;也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庇护所。

湿地对维护区域内自然生态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生存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影响,而保护湿地也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惠及人类的现在与未来。

关于世界湿地日

《湿地公约》是1971年2月2日签署的全球第一部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我国于1992年加入公约。1996年10月,《湿地公约》第19次常委会议决定,将2月2日确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的2月2日,在不同主题倡导下,各国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团体都以各种方式举办科普宣教和纪念活动,宣传湿地的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本文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感谢鱼类生态与资源保护学科组刘飞副研究员对本文的支持。

阅读 1095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