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工作做法 > 心得体会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大熊猫国家公园: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媒体: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内详
专业号:梅泥 2022/6/6 14:01:10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内,一只大熊猫在架子上休息(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

新华社记者杨三军、张海磊、余里

这是一条“熊猫生态走廊”,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栖息着全国总量8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

这是一个被“伞护”的生态家园,除了大熊猫,还生活着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

这是一个被誉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经典成功案例,经过几代人科学保护,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万物生灵,美美与共。如今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大熊猫王国的“重生”

93岁的胡锦矗被称为“熊猫专家”,他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时光倒回20世纪70年代初。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获赠两只大熊猫,全世界迅速掀起一股“熊猫热”。而作为大熊猫的故乡,中国对自己“国宝”的分布、数量等情况却不甚了解。

很快,胡锦矗受命牵头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靠着两条腿、一个望远镜,调查队开始翻山钻林。经过4年半的艰苦野外调查,形成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1978年,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五一棚”在四川卧龙建立。

从野外追踪研究到人工圈养繁育,从野化放归到栖息地保护,从野外监测到个体精细化管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为大熊猫保护事业奉献了智慧与青春。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大熊猫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专家王放认为,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下一步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是缓解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种群之间相对分散的隔离现状。

2016年12月,我国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地跨川陕甘三省,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整合原有各类保护地的基础上,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为目标,让大熊猫更好栖息、生存和繁衍,为生态系统的长期保护提供保障。”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向可文说。

位于川北的黄土梁走廊带连接平武县和九寨沟县,以往由于有盘山公路和沿路的人为活动,大熊猫长期面临“走婚难”。但自从盘山公路变成隧道,植被逐步恢复,大熊猫、羚牛等动物日趋频繁地出现在山坡上。

据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已完成9条大熊猫走廊带和7处野生动物通道建设,恢复植被128.5平方公里,为大熊猫相互隔离的小种群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通过野外救治异地放归和人工野化放归的形式,帮助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目前,已野化培训并放归自然大熊猫11只。

保护与发展并行的探索

大熊猫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对人为活动和开发性、生产性项目建设活动实行严格的差别化管制。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何破解?

荥经县是大相岭山系大熊猫野外种群的重要栖息地,全县48.7%的面积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然而,这个山区小县曾高度依赖以粗放开采和简单加工为主的煤矿和花岗石板材(石头)、林木采伐(木头)、小水电(水头)“三头经济”。“三头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曾高达70%。

“靠山吃山”的传统产业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荥经县委书记古玉军介绍,近年来,全县筹集资金近10亿元,关闭了140多个矿山、小水电站和小木材、小石材加工厂,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建材、森林康养度假、绿色有机农业转型发展。如今,“三头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已降到10%。

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是远近闻名的“熊猫民宿村”。郭红梅是从宜宾嫁到发展村的媳妇,她和丈夫是村里第一批开“农家乐”的。经过不断扩建升级,他们的“农家乐”已有22间客房,一年收入三四十万元。

“我们这里不仅有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还有原始森林和连片野生珙桐林。”郭红梅每年要接待100多批客人,很多都是“回头客”。

在紧邻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落衣沟村,当地建立“社区滚动发展基金”反哺村民,先后组建社区经济联合社、养蜂专业合作社和水果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发展符合保护要求的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56岁的落衣沟村村民杨庭秀家养了几十箱蜜蜂,加上经营“农家乐”,每年家庭收入10多万元。“这些年生态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好了。”杨庭秀幸福中也有小烦恼,“就是经常有小鹿、猴子和野猪跑到田里吃庄稼。”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负责人谌利民告诉记者,他们制定了管理办法,通过筹集资金,在落衣沟村范围内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试点工作。

向可文认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四川探索的保护与发展相融合的新路径,有效化解了人与动物争环境、保护与发展争空间的客观冲突,为同类地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经验。

共享绿色家园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松潘片区黄龙乡下河坝,一只成年野生大熊猫悠闲散步;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红外相机记录下野生大熊猫母子嗅闻、啃咬树干的画面……

有了国家公园的庇护,大熊猫频繁出没如今成了“不是新闻的新闻”。雪豹、亚洲黑熊、毛冠鹿、红腹角雉也有“出镜”。巴朗山雪莲、长芒凤仙花等植物新种也陆续被发现。

享受到生态红利的村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开始自发加入保护的队伍。

5月10日,四川茂县凤仪镇茶山村72岁的村民余家华刚参加完最新一次巡护。他说,趁现在还走得动,就多上几次九顶山。

九顶山区域处在岷山山系龙门山脉的中部,生态环境总体良好,大熊猫得以繁衍至今。然而,20世纪90年代,由于人类活动,九顶山上几万亩植被被破坏,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曾经是猎人的余家华和弟弟放下猎枪,开始巡山反盗猎。拆除钢丝绳套,宣传保护,上山巡护……从1995年开始,他们自发干了27年。巡护队伍不断壮大,余家华一家三代齐上阵,还发动周边乡村的500余名村民参与巡山,并自发成立了一支农民巡护队。他们常年行走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上,吃干粮,喝冰冷的雪水,一趟巡护行走几十公里。岩壁陡峭处,巡护队员只能拽着树枝向山上爬行。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社区都江堰市龙池镇飞虹社区,有一个高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村民们成立巡护队,定期巡护保护小区内约3万亩林地。61岁的居民王贤祥是年龄最大的巡护队员,他经常带孙子和孙女参加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在当地开展的各种自然教育活动。“我希望下一代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传承下去。”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认为,从碎片化栖息地到整体的国家公园,从“九龙治水”到统一管理,大熊猫的保护是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经典成功案例,折射出我国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阅读 1527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