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工作想法 > 历史评论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渠道文化释义

媒体:geweiya0303的个人博客  作者:葛维亚
专业号:灞上人家 2015/7/15 1:39:46

渠道文化释义

葛维亚

2015年7月12日晚,我作为“水科学(专家)” QQ群组的一员和特约嘉宾,参加了题为《渠道建设的历史沿革及其对文化与生态的影响》网群专题研讨会。会上发言踊跃,虽未曾谋面,确有是曾相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研讨会谈古论今,从哲学延伸到科技,始终以水文化为中心,各抒己见,深入探讨,使我受益匪浅。此文是把我的发言加以整理和补充扩展,供网友浏览指正。

渠道作为一项用于灌溉、排涝、航运、供水为主的水利工程,具有辉煌的历史,它的影响涉及到政权更迭,政治军事,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种渠道文化。早在战国时代,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亲将白起攻楚鄢郢(今宜城)修建了白起渠,被《中国水利之最》列为“我国最早的灌溉渠道”。郑国渠于战国末年,公元前秦王赢政元年(公元年246年),由秦朝治下的韩国与郑国主持兴建,用于灌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我国最为著名的都江堰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保存完好,一直发挥巨大效益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它当之无愧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以四川都江堰为代表的古代水利工程,从水利科技角度,提升为一种特有的渠道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瑰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位于四川都江堰市,灌区分布在成都平原,形成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五级配套管理的严格体系,灌溉一千万亩良田。它低堰自流灌溉,高水溢洪,不冲不淤。防洪、灌溉并举,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工程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多因素联合最优的辩证思维。工程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环境。它的体系完整,潜力巨大。这个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从开初灌溉二三百万亩,扩展到今天近千万亩,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没有它,何谈四川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不仅是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我国世界级,独一无二的特大“古董”,我国古代和现代水利科技智慧的化身。都江堰的水利理念以及先进技术,无以伦比,值得借鉴。它折射的哲理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走进二王庙,拾阶而上,四壁镌刻着李冰的“深淘滩,低作堰”、“因势利导”、“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等名言碑刻,成为了水利界不朽的的至理名言。“深淘滩,低做偃”告诉我们兴利去弊要相得益彰,讲究平衡。体现了联合最优的数学原理。“因势利导”从科学的治水理念,辐射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理财、人文交往等各个方面。奉行了疏导,借力,避免添堵的最大利益化诉求。“遇弯截角,逢正抽心”作为整修河道的要义精髓,它要求裁去河湾锐角处,加大弯道的水力半径,使得转弯处变为阻力最小的圆弧,尽量避免河流冲刷和河道的游动性变迁。在主河道上,通过清淤深挖的方法,疏浚河道,确保河道水流顺畅,有利于防洪。这一要义告诫我们要分析矛盾的各个方面,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合理解决。它也折射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入世,明理,深邃、和谐、圆润、舒缓的处事之道。这些碑刻寓意的升华,对社会影响十分巨大,科技产生的效应和辐射力必然形成一种特殊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产生连锁和孵化效应。

水到渠成不仅是成语,也是水文化的组成部分。陈昌春教授等人在“跨学科视角下的《“水到渠成”的跨学科解读”》一文中,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论述有据,开辟了水文化新视角探讨成语的先河。

 “渠道”文化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水到渠成”从成语层面的解释为,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从概括性极高的哲学角度判断,这种定义可以接受,也可以看成是人生格言。但从政经、生活、社交、科技等不同领域观察,却应加以“细化”,不能为成语广义性解读所误导和迷惑。采用数理概念来说,就是特定命题要具有初始化和边界条件,使其更加科学和完整。以水利为例。渠道一定要满足灌溉或排涝等功能的设计要求,规划设计中,摸清和收集拟建工程地区的自然地理、水文地理和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的基本情况与数据。在使用期间,渠道的位置、尺寸、坡度、糙率、渗漏、蒸发等要素不能发生超过允许误差范围的变化。而用“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不注重一个“水到渠成”的“成”字,来理解“水到渠成”,就非常不准确。在这里,水到了,渠道不一定就是成功的。“水到渠成”作为成语,水利是它的母体,文化是它的依托,科技是它语义扩展的推力。它孕育了网络(灌溉渠道的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不就是像大小不同的局域网互联的网络吗?)、沟通、疏导、兴利、多赢、除弊等的初始概念,更以利于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然而,“水到渠成”的成字,不是规模上的“建成”,而要功能上的“完成”。“成”字表示传统上的经典,哲学上的精准,文化上的精萃,科技上的完美。寓意为点面结合,四通八达,主次分明,目标明确,如心所愿。“水到渠成”成语的寓意,把水作为原因,把渠看成结果,似乎本末倒置。从水利科学角度解析,这种解释也不完全符合流域的汇流概念,也违背灌排建设的逻辑思维。“水到渠成”包含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涵。“建渠”是手段,“水到”是结果,灌排、航运、供水等是目的。这些认识体现了科学上的最优化原理。在这一点上,应该得到共识。

“渠道”文化的多元化应该是文化表征的一个特色,它有别于天然的河泉湖海。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解读,“水到渠成”在水利方面必须体现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运营上的要求。符合一定的行业规范,达到一定的设计和校核标准。

“渠道”文化在认识理解上,必须具有辩证思维,既要看到工程有利一面,也要看到它存在的问题。目前有一种说法,认为南水北调的弊端在于冬季渠道结冰、水流速度过慢、泥沙沉积、地下水位升高、水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等。

上述水流速度过慢、泥沙沉积问题已经在设计中考虑,不应存在多大隐患。结冰问题,气温不低于零下十几度,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但是,水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地下潜水位不断抬高等问题,值得重视,不能盲目乐观。这些问题不解决,大大降低渠道功能,减少使用寿命,提高供水成本,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在确保渠道正常功能,避免浪费,减少渗漏,降低输水成本,降低水价,以及减少对环境不利影响方面,要多做研究,提高综合治理能力与科学管理水平。

以渠道为主体的灌区建设是典型的大范围、长历时,工程量巨大的人类活动,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明显改变了自然景观和水系的水文地理原貌,改变了渠首河流流态与河流动力学特性。移民搬迁,流域分水岭的破坏,土方开挖,渠首和泵站的建设与运行,地下水动态潜水位的升高,盐碱化等等都会带来负面效应。这些问题要在小区科学实验中,通过平行对比和前后对比的方法进行探讨,也要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强化灌区农林水的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才是渠道文化的核心和生命力所在。

 

阅读 1683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