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工作做法 > 心得体会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自然保护区:如何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

媒体:甘肃日报  作者:陈泳
专业号:湿地资讯 2014/5/22 20:53:27
4月22日,记者从保护区管理局旅游中心的资料中看到,仅去年前10个月,兴隆山景区接待的游客就达25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30%,实现旅游总收入616.35万元。” 记者还了解到,在每年的旅游淡季,保护区旅游中心还要分出一半的工作人员,轮流到各保护站点工作,加强管护实力。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加强信息化管护,取得明显成效

自然保护区:如何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

天保工程的实施为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注入发展活力(资料图)。本报记者 盛学卿

核心提示

兴隆山,位于兰州市东部45公里处。这里山峰险峻,溪流奔涌,加上大面积黄土高原上为数不多的原始云杉林,云遮雾绕、林木苍翠的美景让来此的游客流连忘返,被称为“陇右第一名山”。

作为我省距离省城兰州最近的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兴隆山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也对保护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人为活动的日益频繁,在为这个国家4A级景区带来旅游收益的同时,将为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里的生态、经济、民生将如何共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到该保护区进行了采访。

信息化为资源管护保驾护航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95万公顷,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17公里,由于保护区内的森林覆盖率超过80%,防火一直是资源管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保护区管理局下设的5个管理站,只有护林人员56人,部分护林人员因长期驻守瞭望台,生活辛苦,而且长时间不能与家人团聚。

近年来,随着林业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兴隆山率先建成了视频监控中心,使林区管理实现了数字化和科学化。目前,保护区对森林资源数字化监测的面积达到了总面积的85%。

在保护区视频监控中心,工作人员王炳棋向记者介绍了总投资达580万元的“森林数字预警系统”。他说,这套系统是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电脑防火管护技术,并将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综合应用于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高科技产品。在监测森林火情的同时,还能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及森林病虫害进行有效的监控。

“系统共设林火监控点31个,其中有26个道口录像监控着各个出口、道口和制高点。此外,还有5个视距达1万多米的重型探头,进行大范围监测。”王炳棋一边说,一边在计算机上演示着一段点火试验录像。

从录像中可以看到,能360度旋转的重型探头正自动跟踪山坡上冒出的一股白烟,电脑显示器上立即自动生成一个黄色线框将烟火位置锁定,并发出了警报。王炳棋解释说:“如果发现火情,系统就会接收到探头发回的地址编码来定位火情,同时会启动短信发布平台,用短信的方式在第一时间联系到相关防火人员。灭火队员都配有GPS手机,系统还会给他们提供前往火情点的最短路径和主要通道。”

据了解,远程探头有红外夜视功能,可以对监测区域进行24小时不断监测。

先进的远程监控代替了传统的人工瞭望,避免了人工瞭望观测火情的局限性,提高了管护工作效率,实现了高效、人性化的管理。王炳棋说:“这套森林数字预警系统,还可每年为保护区节约开支30万元。”

经济与保护“并行”

兴隆山的主峰由东西二峰组成,东峰名“兴隆”,西峰名“栖云”,峰谷相映,林翠泉涌,有云龙卧桥横空飞架峡谷。早在西周时兴隆山已成为道人凿洞修行之地,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山亭台楼阁以及庙宇就达70多处,景点24处。

4月22日,记者从保护区管理局旅游中心的资料中看到,仅去年前10个月,兴隆山景区接待的游客就达25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30%,实现旅游总收入616.35万元。

旅游中心副主任冯康喜说:“这里的旅游开发要远远早于保护,保护区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得承担来自维护正常人为活动与资源保护两方面的压力。”

冯康喜介绍说:“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那样采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大多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有一些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才和旅游业相结合发展。兴隆山的情况也是一样。”

“以前我们对旅游业看得不透,总认为对保护生态不利,保护区人员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时,多少都有一些复杂的心情。”冯康喜说:“但从多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旅游所得的收入,可以壮大保护区的管护力量和基础设施,两者并不矛盾。”

记者还了解到,在每年的旅游淡季,保护区旅游中心还要分出一半的工作人员,轮流到各保护站点工作,加强管护实力。

兴隆山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还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冯康喜说:“近10年中,保护区带动周边农民建起的宾馆、农家乐就有几百家,从事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许多人都依靠生态旅游资源发了家、致了富。”

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兴隆山保护区西起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林场,东至榆中县新营乡,南接临洮县,北临榆中平原,有8个乡镇的农民耕地与林区接壤、交错,再加上一条从榆中县城通往阿干镇的公路穿境而过,密集的人为活动经常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应接不暇”。

4月22日中午,记者见到三岔路口管护组的赵胜章和刘贵宝时,两位基层管护员正在公路旁维修防护栏。赵胜章告诉记者:“为了增强全民防火意识,保护区在近两年仅宣传资料就发放了几万份。以前,周边许多农民家的坟地就在保护区内,每年上坟烧纸给林地造成的火灾隐患较大,现在农民们都把坟迁出了保护区,大家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了许多。”

刘贵宝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加上保护区多年来不遗余力的宣传,来山里游玩的人多了,砍柴的人几乎没有了。只是一些游客只知道这里是个景区,而不知道还是保护区,有在河水边洗车的、野炊的,甚至有钻过防护网寻路登山的。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劝说和进一步宣传。”

今年75岁的陆玉本是保护区附近的榆中城关镇上蒲家村人,他在保护区产业开发办下属的苗圃已经打工3年多了。记者见到陆玉本老人时,他正在苗圃的一片云杉苗旁修地埂。

“大爷,在林区旁生活,你觉得好不好?”记者问道。

老人拄着铁锹直起了腰,捋了一下花白的长胡须说:“当然好了!如今,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很大,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保护生态了,像我们这周围的几个村子,已经没有人故意破坏林地了。空气好,水也好,能生活在保护区边上,我很有福气呀!”

老人一连串的“生态术语”让记者始料未及。在一旁的保护区产业开发办主任马宝贵笑着说:“看来我们的宣传工作没白做,生态保护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周边的村民不再去砍柴烧荒了,而是到这里来学习种苗子。”

“那当然,子孙后代还是离不开这片绿色,种树也是能挣钱的。村里像我这样没事干的人,到苗圃来打工,每天还能挣50多元钱呢!”接过话茬,陆玉本老人笑着说。

阅读 3155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